民國鐵礦洞 深邃如迷宮西北煉鋼廠鐵礦口舊址位於古交市河口鎮河口村。鐵礦口位於村中央一座小山的半山腰處,洞口朝東,高、寬均為1.5米。《古交志》記載,鐵礦口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為西北煉鋼廠提供鐵礦石,後因產量低被廢棄。站在礦口,風很大。82歲的孫承英,從小生活在河口村,小時候時曾進礦洞玩耍。孫承英點著一根香煙,指著礦洞說:“裡面可長哩,走兩三個小時也到不了出口,岔口多,像個迷宮,一不小心就走丟了。”2010年,古交市政府將鐵礦口舊址列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從鐵礦口舊址沿著鄉村公路向東北方步行約20分鐘,就來到西北煉鋼廠採礦部舊址。採礦部舊址是一個寬敞的四合院,建於1933年,坐北朝南,共有房屋49間,磚木結構。院落東西寬41米、南北長68米。所有房屋前均建有前廊,前廊寬約3米,由直徑約15釐米的圓木支撐,圓木底部墊有水泥柱礎。經過近80年的風雨侵蝕,柱礎出現裂紋,鋼筋外露。1958年,舊址改建為古交鋼鐵廠職工醫院,現被當地村民使用。西北煉鋼廠鐵礦口舊址與採礦部舊址為研究民國冶金行業提供了實物例證,文化內涵豐富。梅花碉“站崗”保護飛機庫西北煉鋼廠於1932年開始籌備,1937年10月建成,是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在太鋼廠區中北部,保存關鍵字有四座飛機庫,飛機庫建於1923年,比西北煉鋼廠更加年長。每座飛機庫長約32米、寬26米,可停放4架飛機。4座飛機庫南北依次排列,東西兩側的大門可以推拉。推拉門由厚木板製成,外層包裹有厚鐵皮,以鉚釘加固。尖草坪區文物旅游局副局長李沛軍介紹,“庫門全是‘原裝’的,沒更換過,現在還能正常推拉使用。”據瞭解,飛機庫內為木質地板,裝有地暖設備。每座飛機庫的四個拐角處,各有一座崗樓,可容兩名哨兵駐守。在3號、4號飛機庫之間,保存有一座石頭壘砌成的碉堡。碉堡平面呈“十”字形,又稱梅花碉。碉堡高約6米,直徑4.5米,分為三層,每層均有射擊孔,射擊口外部大,內側小。在碉堡北側約15米處,有一鐵質井蓋,打開後可見一個垂直洞口,從洞口往下走一段地道,才能進入碉堡。梅花碉牆體厚達一米,從地道進出,內部建有水池、竈台等生活設施。文物專家認為,保存完好的飛機庫、碉堡,對於研究太原工業發展史、抗戰史具有重要意義。窄軌變寬軌火車當明星在飛機庫西側約30米的空地上,停放著一輛被分解的蒸汽機車車頭。太鋼將建設廠史紀念館,這輛蒸汽火車是一件重要展品,為了方便搬運,暫時將火車拆解。1934年,閻錫山在西北煉鋼廠廠區內修建窄軌鐵路。市規劃局編研中心車主任曾查閱過有關窄軌鐵路的資料,她介紹,窄軌鐵路軌矩寬1000毫米,標準鐵路規矩寬1435毫米。“軌距變窄了,鐵軌重量也輕一些,這可以降低修路成本。標準軌道每米重量約60公斤,西北煉鋼廠的窄軌鋼軌每米重量僅有32公斤。”新中國成立時,太鋼廠區內共有窄軌鐵路約4.5公里。新中國成立後,太鋼廠區大量使用蒸汽機車。眼前的這台蒸汽機車,由唐山機車車輛工廠於1970年生產。2003年,這台蒸汽機車退役,更換為節能環保的內燃機車。太鋼物流中心宣傳幹事閆培林介紹:“拆解過程中,火車的關鍵部位仍保存完好,將來紀念館建好,把各個零件焊接到一起,火車還能點火發動。”說完,閆培林登上機車駕駛室,抬腳踩住一個踏板。這是鍋爐爐門的控制踏板,腿一用力,“咯吱——”鍋爐爐門應聲打開。“爐門一開,火車司爐工隨即添煤,火車就發動了。”閆培林一邊演示一邊介紹。2008年,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活動在太鋼舉行。奧運火炬手高舉火炬,登上火車。這是奧運會百年曆史上首次在火車上進行火炬傳遞,太鋼火車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塔式老庫房走進新電影在太原市解放北路10號坐落著一個百年老廠——中國北車集團太原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當地人簡稱“機車廠”。1898年,太原機器局成立,1934年,太原機器局併入西北實業公司,第一分廠命名為西北機車廠。解放後,西北機車廠更名為太原鐵路工廠,是我國最大的電力機車檢修廠。2008年,改名為太原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企業啟動退城搬遷入園。在機車廠廠區,火車零件整齊地碼放在一起,巨大的不鏽鋼車輪泛著寒光,結實的車廂連接鉤烏黑髮亮。機車廠東南部是釘栓庫房,庫房建於上世紀30年代,坐北朝南,單層磚木結構,由青磚砌成,青磚規格較大,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建材。傳統“人”字形屋頂構造,房頂中央建有高約1.5米的塔式採光閣樓。從側面看,庫房酷似一個寶塔,機車廠工人將釘栓庫房稱為“塔式房”。公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高利昌介紹,民國時期,電能極為珍貴,塔式房採光足、透氣好,即使陰天,不開燈,工人在庫房內仍可以工作。走進釘栓庫房,陽光從屋頂射下,照亮一排排低矮的貨架。20餘根黃色的木質圓柱格外顯眼,每根圓柱直徑約30釐米,支撐著房頂。機車廠釘栓庫房是我市保存較好的民國時期廠房,《太行山》等多部抗日題材電影曾在這裡取景拍攝,老庫房因此登上銀幕,與觀眾見面。80歲老機床仍正常使用距離釘栓庫房不遠的配件分廠,保存著一臺日本生產的衝壓機床。衝壓機床上的銘牌顯示,機床由“東京衡機”製造,產地為“大阪”。機床以蒸汽為動力,現仍在使用。機床功率強勁,可衝壓50毫米粗的圓鋼。衝壓機床需要兩位工人配合使用,一位工人將鋼管放入衝壓卡槽內,另一位工人扳動操縱桿,機床鎚頭下壓,“吱”一聲,不到兩秒鐘,鋼管被壓出一個90度拐角。高利昌介紹,衝壓機床生產於上世紀30年代,已經使用了近80年。工人師傅十分愛護這台機床,經常保養。配件分廠還保存有一臺日本生產的摩擦壓力機,摩擦壓力機高約2.5米,由大阪森田工作所生產。工人師傅介紹,壓力機裝上模具後,可以將鋼材加工成螺絲帽、墊片等,機器於上世紀90年代停止使用。兩台日式機床服務企業多年,目睹了山西產業工人的艱苦和辛勞。民國軍事工業遺址,是山西人創辦科技實業、實現富國強兵夢想的例證。隨著時間推移,能夠說出這些軍工遺址、遺跡、遺物來龍去脈的人越來越少,但這一段歷史,不可或缺。本報記者 馮海 趙亮 (感謝康明秋、張愛則、孫改青、梁曉丹對本文的支持和幫助。)  (原標題:民國軍工遺產 承載強國夢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05angi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